【情牵脱贫攻坚】一所学校,六个孩子——记麻阳县石羊哨乡岩落寨村小学
来源:太阳网集团tcy8722曾杰 时间:2017-07-31 点击数:
在层层大山深处,有这样一栋两层小楼,房间里堆满了木柴、废旧的塑料瓶等杂物,其间散落着几张桌椅,屋外的空地上是一台破旧的风琴。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把通向二楼楼梯的大门锁死,从楼下所见的,只有破败的窗楹和爬满青苔的墙壁。若不是二楼护栏外隐约可见的“省物价局希望小学”几个字的轮廓,也许你都不会想到,这栋90年代建筑风格的破旧楼房会是一所学校。
1994年,湖南省物价局“精准扶贫”项目给岩落寨村带来了这所小学和公路,当时两层小楼里的6个教室刚好是6个年级,将近有200多个学生,后来路修通了,大家都陆续出去务工了,条件好的就把孩子接出去放在县城读书了,加上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大不比从前,学生就渐渐少了,老师们也大多退休了,却没有老师再愿意过来,学校就这样没落了下去,有些家长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希望把小孩放在村里读书,但是考虑到教学质量,又不得不花钱在县城租房子陪读。到目前,村小学里只有一个老师,六个学生。
我想要一个专教自己年级的老师
岩落寨村四组,贫困户向宽寿家,年迈的奶奶带着小孙子正在喂养家中饲养的小鸡。村主任告诉我们,奶奶年纪大了,一只耳朵已经聋了,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她则独自一人在家带着孙子,养一点家禽用以补贴家用。因为耳朵不方便,志愿者们只扯着嗓子和奶奶沟通,但是因为语言不通,还是得靠村主任在一旁一字一句地翻译。而小朋友则怯生生的躲在一旁,当我们拿起相机的那一刻,他明显的顿了一下,像是害怕,又像是好奇。还是奶奶笑着对孩子说到:“你看叔叔给你拍照片呐。”我们放下相机,问到他:“我们给你拍好看的照片好不好?”犹豫片刻,他点了点头。镜头下的他,腼腆的笑着,两手的V字造型都未能完全打开。
当我们问到孩子在哪读书时,奶奶告诉我们就在不远处我们走过的村小学。因为奶奶耳朵原因,不方便在外生活,外面租房子差不多也要将近2000块到4000多块一年的房租,只能把孩子放在村里读书。但是今年下半年,小朋友就要离开村小,去四十多公里外的岩门镇中心小学读书了。奶奶说,是孩子爸妈的想法,孩子自己也不愿意在这读。当我们问到他,为什么要去外面的时候,他不假思索的说到:“想有一个教自己年级的老师。”为此,孩子的母亲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给孩子陪读。村主任在一旁说道:“家里的大人在外挣钱无非是为了供孩子读书,所以还是希望小孩子能接受好一点的教育,不然下一代又是土农民。”
等我不在了,孩子怎么办
村落的另一头,山脚下的三组,志愿者一行正向低保户向玉东家走去,还未走近,便听得满院子的狗叫声。村里的扶贫专干告诉我们,向玉东因为小时候发烧,在当时医疗条件不足和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一烧就是将近半个月,变成了弱智,现在都没有劳动能力,在当地像他这样情况的并不少见,也就门当户对,找了个类似的媳妇,且育有一子一女,大的在村小读书,而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靠他年迈的老父亲在外帮人做零工的所得。
土坯房里,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上摆着一张农家人自制的竹床,神龛的一旁放着一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一男一女两个小孩蜷缩在一个中年男人的怀里坐在竹床上看着葫芦娃,一个老人则在旁边摆弄着泥瓦匠的工具。老人一看见我们就热情地拿着凳子让我们坐,却奈何怎么也只能找出三只小竹凳。老人正是向玉东的父亲向宽怀,此刻他正准备出门做工,两点钟的太阳正是毒辣,我们仅仅走路便已经大汗淋漓。我们此刻不忍好奇地问道:“为何不带上儿子一同前去做工,虽不及常人,好歹也可以有点收入。”他指着自己脑袋,无奈地说道:“他这里不行呐,把人家的事搞砸了,要赔钱。”三四十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却奈何只能让年老体衰的父亲养活自己。那一瞬间,志愿者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酸楚。
说到孩子的时候,老人眼中顿时有点哀伤,“家里穷,就只能让他们在村小读书,不过,我最担心的,是我走了以后,他们该怎么办?”老人只盼望自己能多照顾孩子几年,只是孩子们大的才8岁,小的才5岁,他却已经60多岁了。孩子们的未来似乎是可见的,村里没有中学,要读中学只能去县城或者四十公里外的岩门镇,然而这一切对这个家庭而言似乎都是不切实际的。那种无奈,不仅仅源于贫穷,更源于无力去改变的痛苦。
有爱才有未来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山区孩子的教育成本无形之中比城镇里的孩子高了很多,在我们走访86户贫困户中,有15户在建议里提到希望政府建设好当地的小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修上一所中学更好。很多家长提到,毕竟从去城里租房读书的成本很高,而且现在城里孩子越来越多,一个班多则上百人,最少也有80多个人,孩子们能真正听懂的也不多,如果村小真的建设好了,他们还是很愿意把孩子放在村里读书的。
据我们从村干部那里了解到的消息,目前,县教育局即将展开对岩落寨村小学的修葺,并将结合实际情况,引进一部分团队力量,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缓解目前的教育问题。其实,中国的教育资源并不匮乏,只是鲜有人能真正走到大山里来,我们今天将这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就是希望有心人能够来到孩子们最需要他们的地方,精准扶贫,不应该停留在物质的表面,更应该注重在下一代的培养上,用爱心和勇气凝聚成一股力量,帮助山区的人真正走出去,富起来。